《弹词话本》专辑中最后听的一首歌是《西米巷》。刚开始听,有点不入耳。太平淡,又或者曲调不是那种一听就抓耳的那种,就和《牢兰海》一样。
直到偶尔听到一个主播用《西米巷》作为背景音乐,讲述一个故事。慢慢地,又或者突然之间,就领悟到了这首歌的优美之处。就好像认识很久的人,突然某一个瞬间,在你回眸的一刹那,你感觉到了百转千回的惆怅。
是的,就是百转千回的惆怅。尤其是这首歌曲中的琵琶间奏,轻轻撩拨,低吟短唱,诉说着歌中人物的前世今生。不经意之间,就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诗歌“小弦切切如私语”。就是“小弦切切如私语”这句诗,形容《西米巷》的琵琶间奏十分贴切。可以说,刀郎的雅,是那种雅到你牙齿过敏的那种雅。好似不经意间,咬了一口冰淇淋,整个身体和灵魂倏地一颤。
再看看这首歌中的描写的人物和场景,自有一种十分悠远的意境。仿佛回到宋朝或者是明朝的杭州城的某一天,晚间掌灯时分,思念的故人乘着运河上的游船,渐渐靠岸。心也跟着近了。近了。近了。
然而,不到一刻钟,心上人又将远去。珍重两个字还没有说出口,心中的原本将要消散的愁云又已然郁结成块。好像那新出窑的酒,又要藏入地窖,变成陈年的老酒。此时的琵琶声起,妙到好处。很容易就联想到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故事主人公那种欲说还休的神态,跃然纸上。那种心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着听着,仿佛自己也成了歌中人。回想起过往的种种离别场景,忧伤也随之还原。
远去的人儿啊。你可知那一声珍重,是那么难说出口。希望你此去经年,平安喜乐,诸事顺遂。
目前来说,已经做到了《山歌寥哉》每一句歌词都了然于心的阶段。《弹词话本》差不多90%的词句印记心中。希望剩余的《世间的每个人》也能尽快每一句都能记住。
刀郎的几张专辑,里面的歌词,(奉承的话不多说,刀郎也看不到),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我是个近乎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虽然对很多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者都很欣赏,保持恭敬,但是真正发自内心喜欢的,除去古典诗词的几位大家——苏轼,李商隐,李煜,李清照等,就近古和近代来说,就只有曹雪芹、鲁迅和张爱玲刮目相看。居然能在刀郎的文字里,看到鲁迅和张爱玲的踪影,十分惊奇。刀郎不去搞文学创作,实在是文学圈的一大损失。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