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艾里甫与赛乃姆》来源及创作灵感
2010-08-03 11:54:00
  • 收藏
    举报 来源 刀郎博客
  • 管理

    2002年的夏季还在鸿福SHOW BAR弹琴打工,从晚上九点半开始到十二点结束。

    然后回到友好的工作室继续工作直到凌晨。一般会睡到下午1-2点起床,然后坐52路两站在财经学校下车,步行50米左右前往自治区图书馆做功课。

     

    网路时代其实是不需要出门就能获得大量资讯,但我要找的资料网上确实很难找到。

    这就是关于新疆维吾尔民间传说和诗歌的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室好像在图书馆的3楼,当时管理很严,资料不能带走、复印不能超过3页还是5页(感觉是根据管理员的心情来定的)。因此事还和管理员理论过一番,但管理员很坚持,说是上面的规定。当时火很大,后来想想也对:文献室除了需要缴费办理正常的图书借阅证以外,还需要按时收费,立时恍然。

     

    北疆的夏天在室内真的很舒服,干爽幽凉。文献室鲜有人来,几乎就成了我一个人的办公室。

    维吾尔的民间传说和诗歌谚语很多,手抄了一部分、复印了一部分。其中就有《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

    故事内容就不在此赘述了,当时我看完就有以此题材创作的冲动。

    因为南北疆那时已经跑得很多,时常会听到许多优美的音乐,时时被新疆音乐所震撼。

    我是个很敏感的人,内心中对那种汹涌的感动常有强弹怒射之惑。

    所以《艾里甫与赛乃姆》算是个撞针吧。

     

    《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传奇色彩很浓,且在新疆流传很广,很入人心。

    赛乃姆是女人名同时本身也是十二木卡姆套曲中的一个曲牌。有他独特的基本节奏。

    但我并不想简单的在套曲里拿段旋律或动机来发展,我更愿意用我在音乐上的第三方视角来诠释她。

    国人讲究文化认同感,不管你是什么族别,什么国家,只要能够有文化认同或用自身文化融入进来,国人还是很愿意接受吸纳的。

    所以在音乐动机上没有太多运用十二木卡姆大曲的六种基本调式。

    (不过六种基本调式里除去某些特殊音调外,调式的结构一般都属自然七声音阶)。

    不过我即使是运用应该也会用得很糟糕,毕竟不是吃囊长大的,民族音乐的魂魄没有铭刻到那么深,来得那么本真。最后还是用我自己最熟悉的五声调式的F宫调加降A的清角来完成的。(当然技术只是工具,真情才是灵魂)。

     

    歌词方面很是轻松,可能和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关。

    这里要解释下,《艾里甫与赛乃姆》发行以后,有歌迷给我写过信指出有地名的错误,说巴格达应该为博格达。实际上当时艾里甫确实是被放逐到了新疆之外的巴格达。

    而后面歌词唱到:艾里甫我却是博格达上孤独的阿卡。

    这个博格达是指新疆的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虽然山峰不高但是极难攀登。

    这里用博格达只是为了形容俩人相见是非常难的意思。

    还有就是“甫”和“莆”的发音。

    从官方的写法应该是艾里甫,但是在新疆平常会话大家都会说PU而不会说FU,否者会很别扭。

    所以无奈之下就双方照顾了一下,结果引来很多歌迷的质疑,在此借机说明一下。

     

    维吾尔同胞喜欢把汉族同胞写的歌叫二转子歌,意思是不纯正。

    但这是我唯一一首南北疆都有维吾尔同胞认同且问有没有维语版的歌曲。

    他们告诉我虽然歌词听不太懂,但是这首歌的旋律他们非常喜欢。

    我很开心,虽然这首歌至今都没有很高的传唱度,但是我很欣慰,因为我的努力真的有人懂且欣赏,这是对创作者最高的奖励。

     

    现在创作都不太提倡采风了,都提倡田间作业。

    采风的做法以现在的知识产权法来看有抄袭和剽窃之嫌。

    而田间作业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记录那些没有发现的原生态的成型或非成型作品了,

    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在那里和他们共同生活,弄清楚他们为谁而唱,为什么要这样唱,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而成的曲调。通过体验他们的生活生存的状态,仔细阅读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和纵向的心路历程,而后用他们的内心独白印证自己的感觉。由此创作的作品就有可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

    当然,量变才会质变。所以坚持也是一种成就的法门。

     

    因为有大大小小给我纸条问过关于创作的一些事情,在此粗浅的聊聊一些感受,就不一一回复了。

    纯属个人观点加上文化程度很低,如有谬误,请大大小小斧正为感。 刀郎 2010-8-3


    上一页:《花瓣下的种子》来源及创作灵感 下一页:有请肖儿不拉克、伤心稻米

    我要评论

    0/300
    精彩评论 0条